宜良養鴨歷史悠久。唐樊綽《蠻書》(公元864年)已記載云南有鴨之養殖。至遲到清道光30年(1850),宜良壩區已飼養滇麻鴨,京都燒鴨的創牌和江川王開興傳入的火抱鴨技術大大推進了我縣養鴨業的發展。1956年飼養數已突破10萬只。三年(1959~1961)困難時間過后,養鴨業得到復蘇,1965年已發展到13.5萬只。十年浩劫鴨子不能下稻田,故多年只在10萬只左右徘徊。70年代末,縣里組織王水忠(王開興之子)等6人到北京學習,引進了電孵技術。進入80年代,養鴨業獲得健康發展,1981年達到25.8萬只。當時,宜良燒鴨已大規模走向全省,滇麻鴨春末夏初開始孵抱,冬春季節吃不到烤鴨的季節缺陷已嚴重制約了養鴨業的大規模發展。1983年11月,狗街區農工商聯營養殖場(后改名為狗街北京鴨場)在縣科委的指導下,實施了被省市科委列項的第一批“星火計劃項目”,從昆明農工商海埂公園引進了可以圈養的北京鴨17萬只雛鴨試養,邁出了我縣鴨種更新的關鍵性一步,促進了我縣養鴨業在數量上的飛速發展。實現了春夏秋冬鴨常叫,一年四季烤鴨香。